正修科大講座教授方力行與研究團隊經過十四年的研究,發現三民鄉楠梓仙溪保育類高身鯝魚及鯝魚受全球暖化的影響,棲息地也發生變動,族群也因此消長。
方力行研究團隊自一九八七年開始研究楠梓仙溪魚類生態,將楠梓仙溪畫分為十個調查點,平均每個月潛水記錄魚群的數量消長與分布狀況。
經過十四年的累積,昨日發表「全球暖化對台灣高山溪流魚類生存影響」論文,即將刊登在最近出版的國際知名淡水魚生態專業期刊上(Ecology ofFreshwater Fish),這是第一篇研究地球暖化對三民鄉楠梓仙溪高身鯝魚與鯝魚生態的論文。
研究小組起初以為淡水魚類消長與變化是全球暖化效應造成,但後來發現並非如此。過去一百年來,台灣氣溫只上升攝氏一度,不足以影響魚群。
但氣溫變化造成的激烈氣候,如威力更強大的颱風,對生物棲地破壞反而更嚴重,也逐漸改變物種原先存在的微妙平衡。在過於頻繁的傷害後,高身鯝魚族群的高恢復率,也讓鯝魚族群相對減少。亦即,全球暖化並非造成魚類消長的直接因素,卻間接而強烈的影響魚群分布與數量。
研究發現,淡水分布總量不到全球水量的百分之一,只要溫度一改變,生活在其中的魚類最容易、最早受波及。研究團隊在七十六年時,選定國內第一條封溪保育的楠梓仙溪,並以生活習性、體型與同一「屬」的高身鯝魚與鯝魚作為指標性研究對象。
方力行表示,楠梓仙溪從海拔一百公尺到九百公尺,性喜冷水的鯝魚棲息在海拔八、九百公尺水域中,高身鯝魚棲息在海拔兩、三百公尺水域中。
研究小組發現,過去十多年來,原本族群很大、喜歡冷水的鯝魚一直向高山上退縮,導致高海拔水域根本沒有鯝魚行蹤。原本數量少、喜歡溫水的高身鯝魚則自低海拔向上延伸,逐漸佔據鯝魚原本的河段。http://www.maulin-nsa.gov.tw/maolin/admin/spaw/photo/animal03.jpg
http://www.e-tribe.org.tw/tanayigu/ViewImage.ashx?id=19910221-4c71-4fb4-ac24-eba59aac5026
台灣鏟合頁魚 又稱為苦花 鯝魚 齊頭偎 屬初級性淡水性魚類 分布在全省溪流的中上流區域 且未受污染的清澈水域 喜歡高溶氧之流動水域 魚體略圓 呈圓筒型狀 頭圓前端尖 吻部短 口下有橫裂 呈一自行鏟狀 有小鬚二對 體色銀白 背部略黑 喜歡棲息於水溫20c左右隻中上流水域 屬雜食性 以吻部刮鏟石頭上之藻類 青苔為主食 也會吃落水之昆蟲 蚯蚓及水生昆蟲 此魚分部於全省北中南溪流之中上流域 一般體型微10-20公分 最大可超過50公分
高身鏟合頁魚 又稱為高身鯝魚 鮸仔 霞鮸 屬初級性淡水魚類 台灣特有種 棲息的區域為溪流之上流水質潔淨的區域 適合的水溫約20度 屬高溶氧 喜歡棲息在上流之流動水域 酷愛於溪流下層 底層覓食 魚體型長而側扁 體高而隆起 魚腹部較圓 魚頭短小 口無鬚但是有角質邊緣 眼睛小 間距寬 體背為青綠色 胸鰭 臀鰭 腹鰭呈粉紅色 下半身為銀白色 特別喜歡水流喘急 流量大且水質清澈的流域 以刮食附著在石頭上之青苔藻類為主食 此魚成長迅速 一般體型為20-30公分 最大可達60公分 此魚分佈於 中南部及東部溪流 例如 高屏溪 花蓮溪 卑南溪 秀姑巒溪 新武呂溪 荖濃溪 隘寮溪 旗山溪 濁口溪 太麻里溪 等 這就是二種苦花分別的方法啦
鯝魚就是一般所說的苦花
高身鯝魚又稱霞免,屬於保育類動物受到動保法的保護
兩者體態上不同,霞免塊頭比苦花大,砲彈體型也不如苦花脩長
感謝苦龍大大補充說明,若是有圖鑒就更好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