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容易髒,與魚量、餵食量、飼料品質、消化菌多寡,甚至魚種都有關。
以四尺缸為例,如養20多隻"三指"左右的鯽魚,已算擁擠了,如能控制在10隻以內,再雜養其他小魚,水質會比較乾淨。養魚初期,會有種"養愈多愈好"的衝動,要稍微克制一下..
養魚隻數,原則奇數為主,有風水之說,信則有之,不信則無。我的原則是:養了以後,整體感覺很順即可,不意斤斤計較於數量。
餵麥片或米飯,雖便宜,卻是水質混濁的幫兇,偶而餵食可以,長期則不建議。尤其養了會拱土的小鯉魚,只要一隻,都難得有水清的時候。缸底鋪一層小石頭(不要太細),可以提供消化菌生長的空間,對淨化水質,幫助非常大。之前為殺死不斷冒出的水蛭,用二包粗鹽浸泡缸底一小時,結果,水蛭與小螺是殺光了,但整缸消化菌亦隨之而去,緊急買些消化菌液回來補充,水質才慢慢回復...濾水綿也是消化菌的溫床,不必常換新(還是要常清洗),對水質穩定有幫助。新魚缸要培養自然的消化菌,並不容易,這是剛養魚時,水質無法清澈的主因,可考慮添加市售的消化菌液,會有助益,此消化菌液,大賣場或水族館都有在賣。
飼料,在水族館或大賣場、寵物店都曾買過,因不是在大埤池養魚,所以一次買個1~2公斤的小包裝即可。貴,不一定好,便宜,不一定不好;便宜貨,不保證水質...是應該的,但買貴的,水質卻沒有穩定下來,會有一種被騙的感覺。我對那些雜牌的"小罐裝"飼料,早敬而遠之。
至於餵食量控制,是我做最差的部分。冬天魚食慾差,可一個月以上才換水沒問題,其他季節能撐3周換一次,算不錯了。餵食量與水質清澈度成反比,這點無庸置疑。有人養魚從不餵食,讓魚純吃缸上的青苔度日,所以也不用換水...問題是,這能叫養魚嗎?
福壽和大部分的溪魚類,攻擊性非常強,不容易與他魚雜養,甚至同是福壽,都會互相攻擊,畫面實不怎麼賞心悅目。自古養魚以鯉鯽為大宗,看來是有原因的。 養鯽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觀察他的食性變化。當他無食慾時,你不用期待外面野塘的土鯽會大咬,如出現活潑大咬的光景,放心,外面的土鯽也一定大咬。至於會吃但不熱絡,這就很難說了,終究室內的環境比室外穩定些,此時外出垂釣,並不保證會咬。當然,土鯽與福壽魚性不同,土鯽龜毛多了,以土鯽食性來判斷福壽咬度,誤差比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