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題 - 土鯽之家交流論壇 (http://www.tujiclub.com/dvbbs/index.asp) -- 『日鯽釣技討論區』 (http://www.tujiclub.com/dvbbs/list.asp?boardid=29) ---- [原創]~《漫談河內鯽》~ (http://www.tujiclub.com/dvbbs/dispbbs.asp?boardid=29&id=20598) |
-- 作者:阿成 -- 發佈時間:2012/10/19 下午 12:50:10 -- [原創]~《漫談河內鯽》~ ~《漫談河內鯽》~ by 阿成 2012. 10. 19. 新近,有學者以演化的角度推論,同為脊椎動物的魚要比靈長類還要早存在於地球,結果,魚是我們﹙靈長類﹚ 遺傳同源基因之一論在媒體曝了光。但不管真實的情形如何,對於釣魚愛好者而言,魚是帶給垂釣者莫大幸福感、快樂的同義字是絕對錯不了的。尤其,喜愛娛樂式 ﹙game style﹚ 釣魚的釣友對於本文想要討論的主角河內鯽 ﹙ 提起早年,大多數經歷臺灣經濟起飛前出生的百姓,都會告訴我們那是一段蘿蔔乾、蕃薯簽、豬油拌飯的年代。南部出生的阿成雖然沒見過真正的蕃薯簽﹙干﹚ ,可是蘿蔔乾和豬油拌飯的確是陪伴了我度過一段童年。或許這樣的際遇聽似悲慘但實則不然,因為三合院曬穀場前面就有一條解憂的小水圳,那裡清早與向晚是農婦洗衣的所在,其他時間就是頑童的遊戲場,河裡頭有的是魚、蝦、蟹、貝,還有因貪釣魚的我被父親沿河堤追趕的畫面至今猶歷歷在目,彷彿昨日。愈是物質匱乏的年代,反而留下更多的美好回憶。早年一般尋常百姓生活物質水準普遍不足是事實,有鑑於此,行政官長莫不設法解決基礎的民生問題,於是乎生長快速的河內鯽受到了關注。也許好朋友要問阿成,是否只有臺灣引進河內鯽,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根據文獻顯示:菲律賓、印度尼西亞、 由日本空運抵臺的兩批河內鯽於民國五十年四月開始繁殖,自此推廣給一般魚農養殖。據調查當年五月分配的魚苗養到十二月捕撈時,水質肥沃的池塘每尾重達八到十二兩;肥力差的也有四到五兩,也有幾位農戶將魚與饅魚混養,結果重達十五兩,如此生長情形足足比在來鯽 ﹙俗名為土鯽﹚ 快約五倍以上。當時配售價格為每尾一角,相較於鯉苗一分和吳郭魚苗兩分是貴了一些,但到了五十一年時,魚苗還是配出總共七十萬尾之多,養殖範圍遍及全省。可是河內鯽是否如預期地受到廣大消費大眾所喜愛呢?事實上從市場還有沒有販賣就可看出端倪。據從事相關釣魚出版事業已三十五年的李嘉亮先生的口述,臺灣引進多種淡水魚之中,目前除了吳郭魚 ﹙已改良成為知名的臺灣鯛,是臺灣重要的淡水漁業產品,產品行銷多國﹚、大型的青魚、草魚、鰱魚,市場性尚可之外,就連味道鮮美的鯁魚 ﹙包括紅鯁﹚ 也在市場淪陷了。仔細探究原因可能是出於社會經濟背景改變,老百姓生活水準提高之外,也可能和飲食文化離不開關係。觀察顯示,臺灣大多數消費者對於多刺的魚類利用﹙尤其是多細刺﹚,都持較保留的態度,但虱目魚是個特殊例子,當然也可能因為虱目魚是海水魚的緣故 ﹙也有人以淡水養殖﹚ 。以阿成個人的觀察,在客家族群中對於多刺的魚類似乎還有一定接受度,這是從客家人喜愛食用鯽魚所得的驗證,現在到南部六堆地區附近市場都還可以見到鯽魚的買賣。不管如何,從1970年之後就沒有比較正式探討河內鯽的學術或產業相關論文發表是事實,也可以說她從主流商業市場上退場。故事發展至此是否代表完全結束,我想還沒。民國七十年臺灣出版了一本專業的釣河內鯽專書,《河內鯽釣技專科》 由湯德謙先生所著,這時相距正式引入河內鯽的時間早已過了二十年,雖然河內鯽在飲食文化上並未擄獲大部份饕客的心,但卻吸引了不少釣友為她著迷。理由很簡單,因為她的釣法變化比較大。河內鯽在自然的環境下為了追逐浮游物為食,是在中層水域活動,會因水溫層、水的透明度、周遭環境噪音不同而改變泳層,而且是魚群一起移動是標準的群聚動物,生態學者認為這種行為是因演化而來,是物競天擇的結果。這些算是釣河內鯽的基本常識,如果再加上季節的更替、釣場環境的不同、氣象的改變等等變因,垂釣者需因應不同變因而改變對策,如此讓釣河內鯽變成是一種高度趣味性的一種活動,這也難怪會有那麼多人樂此不疲的緣故。民國九十年阿成在新竹柯仔湖初次釣河內鯽之後,才真正體會到以前老前輩常常掛在嘴邊的所謂「釣魚箇中三昧」這種含糊籠統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話語。過去我未能躬逢其盛,一時間突然有種相見恨晚的遺憾。在內埔地區經營釣具店的釣魚前輩告訴我,民國七十年左右,當時臺灣雖與日本斷交,但兩國民間的交流還是很熱絡,其中當然包括釣魚活動。有一次巧遇住在內埔曾經參加中日釣魚活動的長者,他告訴我在日本參加比賽時發生的有趣故事。當天他的成績是第二名,第一名是住在隔壁鎮的潮州人,成績相差一尾,事後很多人紛紛追問他是如何取勝的,最後不得不時才道出實情,說他是用長在浮台邊的水棉當餌才得手的,為此頗有勝之不武的感覺。說完了這段往事長者哈哈大笑。故事中的冠軍目前還是南部釣魚圈的聞人。我禁不住要說釣河內鯽確實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日長月久,物換星移,一段時間之後釣河內鯽的熱潮曾幾何時已大不如前。截自目前為止,高雄以南還未有以專供釣鯽魚的池子;屏東最後一家在八八水災時被洪水淹沒,這件事還是新竹釣友阿汶親身看到輾轉告訴我的。過去鯽魚池經營大多是兼營性質的多,幾無店名商號,有的是農閒時開放農忙時歇業,也有些夏季做為福壽池冬季才是鯽魚池,以前有放河內鯽的池子現在都已經停止營業,但所幸南部還能釣土鯽的野場不少,對鯽魚迷來說也算是一種寬慰吧。和住在臺北市的李嘉亮先生閒聊,也告訴我過去他常去釣河內鯽的池子如:東吳大學附近綽號「目鏡」的老闆那裡,內湖區的成福魚池,還有機場付近的濱江街是較大池的,這些地方都已結束營業多年。近來還有頗為知名的桃園中華日鯽池前不久才公告歇業。這些地方的熄燈我想對鯽魚迷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損失,多少還帶有莫名的落寞之情吧,畢竟這些地方曾經是帶給釣友無數歡樂的地方。在懷念這些地方的同時,我也不得不佩服那些少數還專營河內鯽管理池的基本教義派頭家,即使利潤微薄也以服務大眾的態度辦下去的精神,就因為如此河內鯽垂釣的樂趣得以持續流傳,阿成寫這篇文章主要的用意有向這些老闆致敬的意思。河內鯽釣魚活動在臺灣未來的發展將會如何,阿成不敢斷言,不過有句話我應該說出來:五十年前的河內鯽和五十年後的河內鯽我想應該是人們身邊的好朋友。 參考文獻 劉元峰. 1959. 河內鯽之養殖.中國水產. 79: 13- 14 劉嘉剛. 1960. 日本鯽魚養殖調查及河內鯽之引進. 中國水產. 87: 15- 17 劉嘉剛. 1961. 河內鯽在台灣.中國水產. 120: 18- 19 劉嘉剛. 莊訓練. 1963. 河內鯽與在來鯽成長比較試驗.臺灣省水產試驗所試驗報告. 9: 95-102 劉嘉剛. 1962. 特寫 成長快速的河內鯽. 豐年半月刊12﹙14﹚: 26 劉嘉剛. 1962.河內鯽養殖的幾個問題. 豐年半月刊12﹙17﹚: 13 劉嘉剛. 1963.再談河內鯽問題. 豐年半月刊13﹙9﹚: 13 臺灣省水產試驗所. 1954. 鯽魚養殖法. 水試月報. 2﹙7﹚: 9- 17 川村 厚生. 大家正太郎.1969 養魚講座第五卷. 內山靜舟. 1982. 最新 |
-- 作者:tsurihuang -- 發佈時間:2012/10/19 下午 01:51:39 -- 感謝分享~那個在本版秀不來的日文應該就是「Herabuna」吧~
話說日鯽原本因為長得快、肉多而成為食用魚種,後因經濟成長,民眾開始挑嘴不吃有細刺的日鯽,加上台灣鯛的新興搶市,使日鯽食用市場逐漸萎縮~就很少人要養日鯽了
看日本人順勢把日鯽釣魚變成國民運動,個人感覺是明智的作法,而這可能也跟吳郭魚無法在高緯度的日本作大量養殖(氣候較寒冷)的時空背景有關~
淺見給大家聊聊~ |
-- 作者:魚俠 -- 發佈時間:2012/10/19 下午 02:05:34 -- 讚嘆樓主對河內鯽的分析...... 但文中有敘述到客家族群喜愛食用鯽魚....等等 身為客家一份子的我怎不知道.... 早期先民從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陸續遷移台灣. 而客家族群比較晚到來.所以大部分依山而居. 當時台灣還屬於蠻荒之地.物資也較為缺乏. 人民的蛋白質來源普遍不足. 而河川裡的魚.種類也不多. 能選擇的也非常有限. 所幸近幾十年來經濟起飛.交通也便利多了.... 生活物資與教育都能滿足人民的需求. 能選擇的東西也變多了...... 因此文中敘述客家族群喜愛食用鯽魚...等等言論是有待商榷的. 不信你問時下年輕人:你喜歡吃石斑魚還是鯽魚? |
-- 作者:andyjazz -- 發佈時間:2012/10/19 下午 03:35:49 -- 感謝分享!!! |
-- 作者:awdc26 -- 發佈時間:2012/10/19 下午 04:56:07 -- 哇~~~又吸收到有相關的資訊唷^^感謝大大分享 |
-- 作者:fishing359 -- 發佈時間:2012/10/19 下午 06:48:01 -- 長知識?... ![]() |
-- 作者:bob590217 -- 發佈時間:2012/10/19 下午 08:27:36 -- 感謝分享 |
-- 作者:閒閒來釣魚 -- 發佈時間:2012/10/19 下午 10:29:05 -- 感謝分享! ![]() |
-- 作者:琵琶鼠 -- 發佈時間:2012/10/20 上午 12:04:00 --
|
-- 作者:呆仔魚 -- 發佈時間:2012/10/20 上午 12:20:41 -- 給你一個讚!! ![]() 又長知識了!! |